909 还吃醋吗(2 / 2)

那年1981 公子尚德 1796 字 11个月前

找到父母,开始前前后后跟父母讲道理。

表示孩子还小,跟着他妈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他妈在城里住,生活条件好,上学条件也好。

总比跟着爷爷奶奶东躲西藏,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要好得多吧?

你们老两口自己都要吃不饱了,为什么非得要带着这么小的孩子跟你们受罪?

她大妗子那么好的人,你们为什么非得要跟她作对?

当初是她大舅对不起人家,现在咱们老俞家不能一错再错了!

夹七杂八一番话,反正全是历数老俞家的人不是玩意儿,她大妗子浑身上下全是优点。

从头到尾,就是咱们老俞家对不起她大妗子。

老两口被大女儿说得茅塞顿开。

确实是这么回事啊,是咱们老俞家对不起玉芬啊!

老两口瞬间觉得前儿媳实在是太可怜了。

当初被儿子抛弃,现在想要回孩子抚养,自己两个老东西却把孩子给她藏起来了。

母子连心啊,世界上还有比母子分离更让人难受的事吗?

老两口可怜前儿媳,可怜得都哭了。

这不是,俞培贞陪着父母,主动把孩子给玉芬送回来了。

不但把孩子送还给玉芬,这几口人还对玉芬说了很多表示歉意的话。

那是发自内心地感觉对不起玉芬啊!

玉芬盼望的就是这个效果,那肯定是见好就收。

对前公婆和前大姑子也说了很多好话。

收下孩子,临走的时候还赠送给前公婆五千块钱。

表示俩老人年纪大了,地里的活儿也干不动了,没什么收入,这点钱拿去接济一下生活。

把前公婆给感动得啊,就差点给前儿媳跪下了。

说实话,他们的儿子还活着的时候,也没一次性给父母这么多钱啊!

对于这一点,玉芬是知情的。

因为俞培华认为,虽然自己很有钱了,但是不能一次给父母很多钱。

可以分少量,多次给,这样父母容易满足。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而不是一次给很多钱,把父母的胃口吊起来了,那么下一次如果给得少了,父母就感觉不满足了。

说白了,俞培华自从发迹之后,不管对谁,都喜欢用点手段控制一下。

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

这倒不是他很不孝,他只是想用这种手段,保持父母的满足感。

反正他手里有的是钱,想什么时候给都行。

只是没想到他步子迈得太大,也有败落的时候,而且胡吃海喝把自己喝出病来一命呜呼了。

他所有的财产被追缴,父母那里就瞬间变得生活艰难。

之所以能出现这种情况,大概还是因为俞培华过于自信,过于乐观。

做事不留后路,一旦出问题,那就会满盘皆输。

玉芬现在回想起俞培华生前的种种思想言行,不禁为自己感到有些悲哀。

当时跟俞培华搞对象,只看到他表面的努力和优秀了,却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让自己去发现俞培华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自己有现在的阅历和眼光,在搞对象的时候,从俞培华种种言行当中,自己应该能发现他性格当中的一些蛛丝马迹。

会发现这人野心太大,做事太绝。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像范蠡评价的越王勾践一样:“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

玉芬回头想想,俞培华其实就符合这种“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外貌特征。

结合他的思想言行,只要自己有足够的阅历和眼光,绝对能看到他未来会蜕变成什么样子的。

不过,现在俞培华都已经去世,想那些也没用。

还是珍惜眼前的儿子吧!

母子团聚,想到从前的俞培华和三口之家,玉芬真是悲喜交集。

她知道,在接下来很长时间,自己也很难从这种家破人亡的遭遇当中走出来。

再加上酒厂自从被曝光,销量几乎陷入停滞,眼看就到了倒闭的边缘。

这一切都是俞培华一手造成的。

虽然俞培华已经死了,但是厂里的人把怨气都撒在玉芬这个“未亡人”身上。

玉芬感觉自己在厂里已经干不下去了。

再者,她也看明白了,酒厂倒闭只是早晚的事。

再干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于是,她最终做出一个决定,带着孩子去沪海发展。

毕竟,父母跟着她的哥嫂都在沪海。

她虽然决定到了沪海也不会去父母那里住,但终归是一家人都在同一城市。

有什么事情彼此也能照应。

还能经常见面。

此时此刻的玉芬,从来就没感觉到像现在这么孤单,这么渴望亲情!

至于去沪海干什么工作,玉芬也想了两个方案。

第一就是问问建庆,看看能不能给自己一个工作岗位?

还有就是找英子,让英子帮忙给自己找个工作。

思来想去,玉芬还是觉得找英子最合适。

她给英子打电话,把自己想去沪海的想法告诉了她。

同时让她给自己找个工作。

英子肯定是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

她很了解玉芬现在的情况,对于玉芬的决定,英子表示坚定地支持。

跟玉芬通完电话,回到家,英子直接就问大哥:

“你对玉芬的酸醋吃完没有?

吃完了的话,请问您老人家的单位上有没有适合带娃妇女田玉芬的岗位?

酒厂要倒闭,她不想干了,也不想在县城待了。

富贵和她的父母都在沪海,玉芬也想到沪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