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 还吃醋吗(2 / 2)

那年1981 公子尚德 1779 字 9个月前

找到父母,开始前前后后跟父母讲道理。

表示孩子还小,跟着他妈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他妈在城里住,生活条件好,上学条件也好。

总比跟着爷爷奶奶东躲西藏,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要好得多吧?

你们老两口自己都要吃不饱了,为什么非得要带着这么小的孩子跟你们受罪?

她大妗子那么好的人,你们为什么非得要跟她作对?

当初是她大舅对不起人家,现在咱们老俞家不能1错再错了!

夹7杂81番话,反正全是历数老俞家的人不是玩意儿,她大妗子浑身上下全是优点。

从头到尾,就是咱们老俞家对不起她大妗子。

老两口被大女儿说得茅塞顿开。

确实是这么回事啊,是咱们老俞家对不起玉芬啊!

老两口瞬间觉得前儿媳实在是太可怜了。

当初被儿子抛弃,现在想要回孩子抚养,自己两个老东西却把孩子给她藏起来了。

母子连心啊,世界上还有比母子分离更让人难受的事吗?

老两口可怜前儿媳,可怜得都哭了。

这不是,俞培贞陪着父母,主动把孩子给玉芬送回来了。

不但把孩子送还给玉芬,这几口人还对玉芬说了很多表示歉意的话。

那是发自内心地感觉对不起玉芬啊!

玉芬盼望的就是这个效果,那肯定是见好就收。

对前公婆和前大姑子也说了很多好话。

收下孩子,临走的时候还赠送给前公婆5千块钱。

表示俩老人年纪大了,地里的活儿也干不动了,没什么收入,这点钱拿去接济1下生活。

把前公婆给感动得啊,就差点给前儿媳跪下了。

说实话,他们的儿子还活着的时候,也没1次性给父母这么多钱啊!

对于这1点,玉芬是知情的。

因为俞培华认为,虽然自己很有钱了,但是不能1次给父母很多钱。

可以分少量,多次给,这样父母容易满足。

而不是1次给很多钱,把父母的胃口吊起来了,那么下1次如果给得少了,父母就感觉不满足了。

说白了,俞培华自从发迹之后,不管对谁,都喜欢用点手段控制1下。

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

这倒不是他很不孝,他只是想用这种手段,保持父母的满足感。

反正他手里有的是钱,想什么时候给都行。

只是没想到他步子迈得太大,也有败落的时候,而且胡吃海喝把自己喝出病来1命呜呼了。

他所有的财产被追缴,父母那里就瞬间变得生活艰难。

之所以能出现这种情况,大概还是因为俞培华过于自信,过于乐观。

做事不留后路,1旦出问题,那就会满盘皆输。

玉芬现在回想起俞培华生前的种种思想言行,不禁为自己感到有些悲哀。

当时跟俞培华搞对象,只看到他表面的努力和优秀了,却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让自己去发现俞培华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自己有现在的阅历和眼光,在搞对象的时候,从俞培华种种言行当中,自己应该能发现他性格当中的1些蛛丝马迹。

会发现这人野心太大,做事太绝。

还有最重要的1点,就像范蠡评价的越王勾践1样:“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

玉芬回头想想,俞培华其实就符合这种“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外貌特征。

结合他的思想言行,只要自己有足够的阅历和眼光,绝对能看到他未来会蜕变成什么样子的。

不过,现在俞培华都已经去世,想那些也没用。

还是珍惜眼前的儿子吧!

母子团聚,想到从前的俞培华和3口之家,玉芬真是悲喜交集。

她知道,在接下来很长时间,自己也很难从这种家破人亡的遭遇当中走出来。

再加上酒厂自从被曝光,销量几乎陷入停滞,眼看就到了倒闭的边缘。

这1切都是俞培华1手造成的。

虽然俞培华已经死了,但是厂里的人把怨气都撒在玉芬这个“未亡人”身上。

玉芬感觉自己在厂里已经干不下去了。

再者,她也看明白了,酒厂倒闭只是早晚的事。

再干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于是,她最终做出1个决定,带着孩子去沪海发展。

毕竟,父母跟着她的哥嫂都在沪海。

她虽然决定到了沪海也不会去父母那里住,但终归是1家人都在同1城市。

有什么事情彼此也能照应。

还能经常见面。

此时此刻的玉芬,从来就没感觉到像现在这么孤单,这么渴望亲情!

至于去沪海干什么工作,玉芬也想了两个方案。

第1就是问问建庆,看看能不能给自己1个工作岗位?

还有就是找英子,让英子帮忙给自己找个工作。

思来想去,玉芬还是觉得找英子最合适。

她给英子打电话,把自己想去沪海的想法告诉了她。

同时让她给自己找个工作。

英子肯定是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

她很了解玉芬现在的情况,对于玉芬的决定,英子表示坚定地支持。

跟玉芬通完电话,回到家,英子直接就问大哥:

“你对玉芬的酸醋吃完没有?

吃完了的话,请问您老人家的单位上有没有适合带娃妇女田玉芬的岗位?

酒厂要倒闭,她不想干了,也不想在县城待了。

富贵和她的父母都在沪海,玉芬也想到沪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