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一架F117,不够(1 / 2)

……</p>

道理,另外两位财长当然也懂。</p>

但问题是,这个拳,要怎么出。</p>

“挽回局势,说得简单。”</p>

多米尼克·卡恩作为法国人,对于在巴尔干半岛搞事立威本身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对于由美国做主,且把事态搞到完全失去控制的意见很大:</p>

“资本所图无非是低风险和高收益,只要盟军行动还在继续,那整个欧洲的风险就不可能低到哪去,再加上未来可能持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难民问题,以及战后重建责任,现在大乱之后的巴尔干半岛就相当于一个肿瘤,一个美国人布置的肿瘤,会不断侵蚀欧洲的经济前景……”</p>

自从两德合并以来的十年,欧洲确实从东欧榨取了不少廉价劳动力乃至人肉耗材,但那都是有计划有限度的引入外来人口。</p>

“虽然他们的官方机构还没表态,但是有几家跟我们深度合作的企业都暗示过,说考虑到目前的立场倾向,他们不太敢给欧元站台。”</p>

反倒是法国和意大利还稍微有点分量。</p>

思索半晌之后,他才再次开口道:</p>

“早上十五年的话……或许还行。”</p>

“这个‘立场倾向’的意思是……”</p>

“其实……”</p>

“唉……”</p>

“而且,现在的情况明摆着是美国想要趁这个机会针对欧元,想要给咱们站台,也得考虑到这么做的后果。”</p>

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个国家在经济上谋求独立自主,但国防上却要抱美国大腿这种堪称精神分裂的现象。</p>

“怎么可能……”</p>

朔伊布勒觉得另外两名同事的态度好像有点消极,但理智上也知道他们说的没错。</p>

“必须得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才行。”</p>

“我们是财长,又不是防长……”</p>

已经黔驴技穷的另外两个人闻此自然是马上精神了起来。</p>

朔伊布朗耸耸肩,显然不觉得可行。</p>

朔伊布朗的思路显然还没跟着转过来。</p>

“现在,最直接的办法,还是能找一个足够支撑起全世界对欧元信心的事件。”</p>

这个思路,只能说是殊途同归。</p>

平时喊喊口号也就罢了,等到像现在这样动真章的时候,终究还是武器的批判更好使一些。</p>

维斯科的语气有些古怪,不过作为一个意大利人,他倒是也不至于对这种摇摆不定的表态有什么心理负担:</p>

“不过,几架飞机,哪怕是F117这样的隐身飞机,对于美国人来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的情况是美国只需要付出一点弹药钱,就能把全球游资从欧洲打回北美,我早上来之前关注了一下,就三月末到现在这几天的功夫,美股指数就已经涨了将近20%……”</p>

法国人还是比较敢想的。</p>

虽然在国家组成上的重合度比较高,但在本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组织。</p>

只不过,放在1999年这个时间点上,三位财长哪怕知道这个道理,也不可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p>

“你们不会觉得,华夏会支持我们发动盟军行动吧……”</p>

维斯科摇摇头:</p>

经济学的手段拢共就那么点,排除用过了的、没用的和不能用的,也就剩下这一个了。</p>

“光利用媒体可能不好使,美国人在这方面比我们擅长得多……而且民众也不会因为几篇文章或者几次讲话就掀起什么大的波澜。”</p>

维斯科用看智障一样的眼神看向德国盟友:</p>

“……”</p>

从这个角度来看,戴高乐的思路毫无疑问是正确的。</p>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p>

“……”</p>

确实。</p>

“这么看来,我们还要庆幸联军这几天的损失……”</p>

没有国防独立和经济独立毫无意义可言。</p>

维科斯又继续道:</p>

“总之,就算他们有这个想法,恐怕也不可能这么快就答应。”</p>

“如果开出一些有利的条件呢?比如全力支持他们加入世贸组织?”</p>

汹涌而来的难民则完全是另外一個概念。</p>

“而且就算是防长,或者哪怕是总理或者总统,也没办法做这种主,那帮子将军怕是早就被美国人给收买了,再说军事又不是儿戏,哪有最后通牒都发出去了,打到一半我们自己先内讧的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