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行会(2 / 2)

哲布吐露着从北京带来的新消息,然后给大家伙看了紫云英。

幸好这是一种草籽,随便一撒就能种,就是翻地除草比较麻烦些而已。

这就是改变家里收入的重要一步!

哲布咬着牙,给自己加油打气。

除此以外,他还准备收购一些白猪,紫云英和苜宿草也可以喂养。

还有那黑白牛,产奶那么多,得制成多少奶酒和奶皮子?

这要是真弄好,家里指定翻几倍。

“到时候我在京城,也能多买几间屋了!”

他开怀得畅想着。

……

而在北京,随着皇帝的点头,顺天府尹杨廷鉴则开始了对京城的改造,准确来说是对京城人口的疏通。

即,将东城向外扩张,从而容纳更多的人居住。

靠近永定河建造卫星城,也是皇帝赞同的。

开春后不久,内务府与户部就直接拨下银圆,让工部在玉河(通惠河)附近建造了一批王府。

玉河连同护城河,然后一路向东,抵达通州,长一百六十里,是北京重要的生命线。

来自天南海北,无论是运河还是海运的物资,都要从通州由玉河输送入北京的崇文门。

而这些前不久刚册封的十二王们的王府,就在这中间的八十里处,以十亩见方开始修建一条王府街。

虽然人家住不了太久就会就藩,但建好了也能给后来的兄弟们用。

户部和内务府如今有钱,对于此事倒是大方的紧。

这下,立马就引爆了京城的市场。

木材、砖石应声而涨。

皇商们分工明确,瓜分了这场盛宴。

他们倒不是直接采伐树木,而是搜罗木材商的名贵木材,从中赚取差价而已。

内务府倒是习以为常了。

毕竟木材出了什么事,直接把负责的皇商抓起来就成,免得四处找寻那些木材商。

钱倒是在其次,责任一定要清楚。

除了王府,顺天府雇佣了上千名劳工,开始挖掘地下沟渠,以及修建各式的四合院。

当然,户部的仓库,自然也是在此扩建。

一条宽敞且平坦的官道,也开始动工了。

数日后,此地则被命名为东河县,隶属于京畿五县,属于顺天府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东河县并无城墙,属于开放式的城区。

这对于大明来说,可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

但东河县担负的责任,又让他不得不如此。

作为京城的外扩地,接近通州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人满足京城日常所需的囤积地。

粮食,酒醋、牛羊,布匹等日常消耗量大,长期堵塞运河,迫切地需要一个中转站。

同时京城内空间有限,粮仓又不能隔离太远,东河县不远不近,半日的路程最为适合。

设县,加上数个大工程,需要的劳力上万计,消耗的钱粮数以十万,偌大的京城,几乎是瞬间沸腾起来,热闹翻了一倍。

朱谊汐则寻着难得的时机,出了皇宫,来到民间进行微服私访。

出了崇文门,他看着河道,轻笑起来:“东河县新建,物资囤积于此,倒是让崇文门不要堵塞了,排队长龙终于缓解了。”

他自顾自地言语的,一旁紧随的都知监太监门冬子,则抿嘴沉默。

相较于之前的刘阿福,门冬子嘴更木些,但做事也同样麻利,各有各的好。

东厂提都魏成则眯着眼笑道:“爷体贴百姓,让京城百姓都舒坦了许多,听说粮价都跌了半成呢!”

“粮食能屯更多,自然就便宜了。”

朱谊汐嘴角带着笑,对于这件立竿见影的事,他倒是颇为满意。

毕竟是眼皮底下嘛!

不一会儿工夫,几人就乘上了一条客船,虽缓缓而行,但不到一个时辰,就抵达了东河县。

踏步在码头,看着这里熙熙攘攘,汗臭味浓郁,朱谊汐忍不住皱眉,摇头叹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几日奔赴东河的,怕是不下两三万人。”

目睹这一切,朱谊汐胸中颇有一股豪气,也是真皮的感受到了权力的豪横。

平地起城镇,由他一言以决。

抬目而望,最显眼的莫过于正在建造的衙门。

这代表着秩序,以及朝廷的触角。

忙碌的工地挥汗如雨,朱谊汐踏步而行,看着众人努力的样子,他感到欣慰。

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户家庭,几万人的奋斗,代表着其身后的家庭就不饿肚子。

房地产兴国,果真不假。

当然,这是因为招标的缘故,如果是以往的朝廷来,百姓们的徭役免不了,还得自备干粮。

促进商业?

别傻了,材料物资,都从商人那里进行低价和买的,没有背景的商人就会家破人亡。

这也是为何古代大兴土木就会被认为苛政,白嫖还得赚钱的官员和朝廷,实在是让人头疼。

“他么的,你想死吧?”

“谁让你来这里做事的?”

这时,眼前几个大汉追着一名男子当当街殴打,一边骂一边打。

行人们则熟视无睹。

“老丈,这是怎么了?”

“后生,没甚事,就是这人贪便宜,不加入行会就来这干活,破坏了规矩,自然遭殃了!”

老人随口道。

“行会?”朱谊汐眉头一皱。

“就是行会,挑粪的有粪行,卖布的有布行,在这打杂工卖力气的,自然是有力行。”

老人解释着:“不加入行会就讨食,那就怨不得挨打了!”

言罢,就摇摇头离去。

朱谊汐目光投向了身后的锦衣卫指挥使楚玉。

后者如实道:“如今每一行都有行会,交钱入行会,遵守规矩,互帮互助。”

“不过像这种力行,一般都是地痞无赖把持,肆意欺压百姓……”